蜚蠊是世界性重要卫生害虫,成若虫污染食物、粮食,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已知的室内蜚蠊有4科6属13种,主要种类有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e (l)、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l)、澳洲大蠊pa ustralasiae(fabricius)和日本大蠊pjaponica 。由于蜚蠊为害环境的特殊性,因此发展安全有效的控制方法特别重要。由于信息化合物的 环境安全性及其调控昆虫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利用信息化合物来防治蜚蠊已引起各国学者的 重视。本文主要就蜚蠊的化学生态学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蜚蠊引诱剂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以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至今为止,有关蜚蠊化学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内化学通信方面,只少数研究报道了蜚蠊引诱寄生蜂的利它素。涉及到种内化学通信的信息素,主要有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和扩散信息素。已有信息素研究报道的蜚蠊种类、信息素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来源见表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同为periplaneta属的3种蜚蠊,美洲大蠊、烟色大蠊 pfuliginosa和日本大蠊的性信息素,化学成分非常相似,并且对异种的雄成 虫亦有一定引诱作用。如在日本大蠊的性信息素中尽管不存在periplanone b和periplanone a两种成分,但这两种化合物仍对日本大蠊的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此外,与这些信息素结构相似的植物发挥germacrene-d, 亦能引诱美洲大蠊和日本大蠊的雄成虫。在折翅蠊科下的oxyhaloinae亚科,各种蜚蠊(如表1中的nauphoeta cinerea)的雄成虫能产生两类化学信号物,一类是引诱 雌成虫的性信息素,另一类是完成交配必须的信息素。这两类化学物质分别由雄成虫腹部的腹腺体和背腺体分泌。
扩散信息素研究得较清楚的只有2例(见表1)。从结果来看,这些化学成分的挥发性较低,因此这些扩散信息素主要在近距离内起作用。扩散信息素的种特异性不强。如美洲大蠊的扩散信息素也对其他4种蜚蠊,包括同一个属的澳洲大蠊和褐色大蠊pbrunnae以及非同一个属的德国小蠊和bdiscoidalis有效。对聚集行为及聚集信息素研究得最多的是德国小蠊。已明确该聚集信息素来源于德国小蠊的虫粪,主要的化学组成是几种胺类物质,包括氨、甲基胺、二甲基胺、三甲基胺以及1-二甲胺基-2-甲基-2-丙醇等,其中1-二甲胺基-2-甲基-2丙醇是 活性最强的组分。
对美洲大蠊的研究表明,在美洲大蠊的卵鞘、虫粪和雌成虫体表中,存在引诱卵寄生蜂 aprostocetus hagenowii的利它素,利它素的组分为(z,z)-6,9-二十七二烯。在长须 蜚蠊supella longipalpa固定卵鞘的粘液中存在激发寄生蜂comperia merceti搜索寄主的利它素,但目前尚不清楚该利它素的化学结构。
目前开发的蜚蠊引诱剂的产品主要是食物引诱剂,如美国palo alto公司生产的avert310和biosys gp-2食物引诱剂。从试验结果来看,食物引诱主要对蜚蠊若虫的引诱效果较好,而对成虫的效果较差。在加入雌性性信息素后,不仅能增加对雄成虫的引诱效果,而且也能增加对若虫的引诱作用,但对雌成虫的效果增加不明显。在今后发展中,应考虑食物引诱剂与性信息素的结合作用,同时考虑使用聚集信息素。